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62 章(1 / 3)

日近西山时,一声锣响,第一场考试结束。

近万份卷子同时上缴,若是当场点验、弥封必定手忙脚乱,拥堵不堪

遂各天井放置有大柜五六口,由弥封官看守上锁,待卷子收齐后,再扛回房中一一点验,拆下首页,编号弥封。三十二名点验试卷官开始连夜忙碌,他们不读具体内容,不辨答得是好是坏,只看卷子是否合格。

涂涂画画、沾了墨迹油污、字似狗爬,落。

卷子多留了一页空白、没写“谨对”“谨论”、没有避头避尾,落。

按照朝廷规定的章法,约莫两三个时辰,点验试卷官便可过完一遍卷子。

另一边,考场里的举子,皆还亮着灯,着急等待着结果。

巡铺官手执一张纸,在一井井、一廊廊间穿梭:“玄字井乙廊第五楹,你的卷子被落,收拾物件随我出去。一开始言语还带些情绪,愈到后头,愈是冷冰冰

不多时,巡铺官身后便跟了长长一队人。

被点验试卷官落卷者,后面几场不必再考。

每回省试,能坚持考完四场者,大抵只有八成人,若是权知贡举要求严格些,有可能落至六七成

看到巡铺官从自己跟前走过,又走远,乔时为明白,他过了第一关。

翌目天蒙蒙亮时,乔时为醒来

一切从简,乔时为从壶中倒了一捧水,洗洗脸以醒神。只是第二目,精神状态还不错。

日出天亮,考场放题,今日考经义

乔时为一阅,第一感觉是“中规中矩”,题目没有任何出格之处

他甚至觉得,裴明彦十分不看重大义题,所以懒得亲自出题,把差事分给了权同知贡举们

譬如说,乔时为的本经是《周易》,《易》的其中一道题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要解此句的本义,要关联上文“正其本,万事理”

题中的耄厘是针对君主来说的,差了一丝一毫都是君心不正,所以这一题要答的是“欲治天下,先正其心”,再嬖如,《论语》出题“里仁为美”,本义是君子要选择风气好的地方居住,如此才是明智的。

此题释义明确,但凡是好好读书的举子,自当不会理解错

乔时为打算从“君子读书养良习,明者所居择仁地”来写。

从这两题来看,大义题的难度几乎与解试持平,没有用断章、截句、关题、合章等出题手段为难举子们。这很大程度上说明,裴明彦不打算通过经义题来选士,能达到解试水准,不出差池,就够了。

分水岭会压在难题上。

猜是如此猜,答卷还需用心,乔时为稳慎应答

毕竟他的卷子要过了点验试卷官、参详官、权同知贡举这三关,才能推荐到裴明彦桌上

谁能料得到这三关都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呢

省试的第二日,不似第一日应答诗赋那般艰涩,一切平平稳稳,给了乔时为喘口气的机会

经过两日的较量,乔时为所在的这一廊,已经空了七八人。

第三日一整天都暗沉沉的,仿佛预兆着今目的题目会很难,

第三场,试论一篇

论,述经叙理也

可议政,议战,议刑,可释经文,也可辨国法,为散文之大宗。

不管是进士科,还是制科,“论”都是必考的科目,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再者,朝廷关于“诗赋取士”还是“经义取士”的争论喋喋不休,但从未有人说过要废除“论”。相比诗赋、经义,论重在考核见识、能力,要更实用一些

它看起来中规中矩,但又不可或缺

此时的论,不强求对仗排比,也不禁止比拟隐喻,章法结构还未固化,算是最能“放飞自我”的题目了。题目发放下来,乔时为翻开一看,上头写着:

”奉,试《三杰佐汉熟优论》,限六百字以上。

正所谓“以史为镜正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今年考了最常见的历史人物事迹论。

何为三杰?成就汉高祖刘邦之霸业的萧何、张良和韩信也,

题目问,汉初三杰中,最优者为何人?

“出这样的题目,这不是马过泥坑出题难吗?好一滩浑水。”乔时为暗诽,此题必是裴明彦所出,用于考察举子们的为官态度,看似自申论述,实则是选择题,选错就落榜既要掌握天下形势,了解朝服廷态度,又要揣摩考官心思,在这道颢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汉初三杰各有千秋,代表着不同的为官之道

萧何,秦末刀笔吏,最早追随刘邦,管治有功而官至权相,善于揣摩帝心而得善终,可以视之为“近臣”代表张良,贵族谋十,体弱多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以三寸之舌而得“封万户,位列侯”,功成以后,自谦已是“布衣之极”,愿跟随赤松子云游河山,化身逍遥一道土。韩信,布衣出身,入仕无门,赤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