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风寒>玄幻魔法>纵横列国策> 第五回郑周交质解纠纷,卫宋兴兵续烽烟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回郑周交质解纠纷,卫宋兴兵续烽烟(1 / 6)

郑庄公闻公孙滑率军犯境,立即召集智囊团商量对策。公子吕言简意赅,直接切入核心:“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公孙滑侥幸活命,反而借卫国之力兴风作浪,这是卫侯不了解共叔袭郑的实情。我认为,我们不妨起草一封信函,把事情原委告知卫侯,他了解真相后,必定会召回兵马。这样一来,公孙滑孤立无援,即可轻松解决。”

郑庄公认同公子吕的建议,派人将信送达卫国。卫桓公拆阅信件,只见郑庄公笔下流淌着深深哀戚与无奈:

“庄公敬致卫侯贤达,家中不幸,骨肉相残,实为羞愧于邻邦。封京赐土,非我不顾情谊;叔段肆意妄为,实是他失礼不敬。为了祖宗基业,我不得不除去此患。母姜氏因过于疼爱叔段,内心不安,已迁至颍城休养,我已亲自接回妥善照顾。如今逆子公孙滑无视父亲的错,投靠大国,您不明真相出兵,实则是帮助叛逆。恳请您一同声讨乱贼,勿伤两国友好之谊,我郑国感激不尽!”

卫桓公读罢书信,恍然大悟,大惊失色:“原来叔段才是不义之人,自食其果。我为公孙滑出兵,实为助逆。”他立刻命令召回本国兵马,然而还未等到撤军完成,公孙滑趁廪延防守空虚,已经攻下城池。郑庄公闻讯,勃然大怒,立刻派遣大夫高渠弥率领二百辆战车前往争夺廪延。

卫国兵马撤退,公孙滑势单力薄,无法抵抗,只得放弃廪延,再度逃往卫国。公子吕趁胜追击,一路直逼卫国边境。卫桓公紧急召开内阁会议,商议应对策略。公子州吁主张正面硬抗:“敌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何犹豫?”而大夫石碏则提出反对:“绝对不可!郑国之所以出兵,正是因为我们错误支持公孙滑。我们应该回复郑庄公的信,承认过错并道歉,这样不用动武,也能化解冲突。”卫桓公采纳石碏意见,命他撰写回信:

“卫桓公恭敬致函郑庄公阁下,我先前误听了公孙滑的一面之词,以为贵国杀害弟弟囚禁母亲,因此出兵相助。今读您的来信,才全面了解京城太叔的叛逆行为,后悔莫及。我即刻召回廪延的兵马,并承诺如果郑国能够理解,愿意将公孙滑交给贵国处置,以修复两国友谊。一切希望阁下斟酌!”

郑庄公默然阅信,眉宇间流转一抹淡漠之意,轻叹:“卫既已俯首,寡人何求?”

---

国母姜氏闻听庄公伐卫之举,心急如焚,步履匆匆踏入宫室,泪眼婆娑地向着庄公祈求:“望庄公念及先君武公之遗体,能赦公孙滑不死,以免断了太叔一脉。”庄公抬眼看向母亲,心中五味杂陈,旋即回复卫侯书信,字句简短有力:“遵命撤军,恢复邦交。滑虽犯错,然逆弟仅此一子,恳请贵国留他以续段家祭祀。”随后召回高渠弥部众,公孙滑终老于卫国,此事暂告一段落。

---

周平王独对庄公久疏朝政之事颇为焦虑,恰逢虢公忌父来访,

周平王端坐龙椅,黄金冠冕映照着岁月在他脸庞刻画的痕迹,显得威严而又苍老。殿堂之内,灯火摇曳,金碧辉煌的梁柱折射出权力交织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檀香与铜锈的气息,那是时间与权力交织的味道。

一日,虢公忌父踏雪而来,步伐稳健,言语间透着睿智与从容。两人相对而谈,话语如同珠玉落盘,敲击在每个人心头。周平王的目光犹如利剑划破寒霜,锐利而不失温润,他徐徐开口:“郑侯父子执掌朝政多年,今久未来朝,朕欲暂托虢公,代行职权,卿勿推辞。”

虢公忌父闻之,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滑落,他屈膝跪地,神情严肃而诚挚:“郑伯若不亲至,必是国中有故。若臣僭越代位,不仅郑伯会怨恨于臣,还将迁怒于王上。臣不敢奉诏。”言罢,虢公再三辞谢而去。此时,庄公已在王都布置耳目,对平王此举了如指掌,立即策马赶往周京。朝见之际,庄公毅然陈述:“蒙受圣恩,父子两代接掌朝政,然臣才疏学浅,有愧于位,愿交还卿士之爵,退隐封地,坚守臣节。”

平王面带关切,问道:“卿久未临朝,朕心如悬旌。今日卿至,正如鱼归大海,何故提出辞官之议?”庄公再次上奏,话语中透着决然:“臣国中经历逆弟之乱,离任多时,幸而局势渐稳,故星夜前来。近日坊间传言,陛下欲将政事托付虢公。臣自知才华难及虢公万一,怎敢占位不退,触怒王上?”

---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屏息倾听,空气仿佛凝滞。平王听闻提及虢公,脸上掠过一丝尴尬,竭力辩解:“朕与卿分别良久,亦知卿国中有事需处理,原计划暂时由虢公代管,待卿归来。虢公多次推辞,朕已允其归国。卿为何仍有所疑虑?”

庄公冷静应对,继续呈述:“政事乃王之政事,非臣之家事。用人之权,当由王上亲自掌握。虢公确有辅弼之才,臣自当退避,以免他人误解臣贪婪权势,不明进退。望王上明鉴!”

平王略显无奈,试图说服:“卿父子对国家功劳卓著,朕因此连续四十余年将重任交付你们,君臣和睦,共谋国事。今日卿竟心生疑窦,朕该怎样证明自己并无他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