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风寒>玄幻魔法>大明:我是万历他爹> 249 历代帝王庙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49 历代帝王庙(1 / 3)

北京,紫禁城。

朱载坖率领文武百官,还有朵颜三卫,右翼三万户在京的贵族家属,一起去往历代帝王庙。

走过上绿色下红的影壁,历代帝王庙前集合了几十人。

戴冕旒,穿冕服的大明君臣,还有草原各部的贵族家属,穿着高领长袖蒙古袍,皮帽皮靴,安静站立着。

不出意外的,朱载坖的这个举动引来了满朝文武的一致反对。

都反对这些蒙古人怎么能一起去祭拜历代帝王呢?

朱载坖没有跟他们解释,强行下了旨意。

庙门前,十二旒微微摇晃在朱载坖忧愁的脸前。

群臣不懂自已的顾虑。

他们不理解自已啊!

话说五日前,朝廷收到了孝恭汗把汉那吉遇刺身亡的消息。

文武百官倒是没什么波动,但在北京的各部家属就紧张起来了。

毕竟在他们的观念里,土默特部依然是右翼三万户的老大。

把汉那吉死了,他们自然人心惶惶。

因为他是在土默特的最后一个黄金家族后裔。

本来阿勒坦的儿子就不多。

把汉那吉又把好叔叔们全收拾了,一个活口都不留。

他自已又尚小,还未娶妻生子。

他一旦没了,土默特的黄金家族传承也就断了。

因此,今日来历代帝王庙,朱载坖不仅要为孝恭汗“悲痛的”怀念一番,还有带上各部家属,安抚他们。

同时,他要对大明上下深入骨髓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观念批评批评。

历史上,后金吞并草原各部就意味着,大明的民族政策做的很失败。

这是不得不承认的。

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就是,虽然大明统治层嘴上华夷一家,但心底里依然对周边蛮族有着深深地鄙视。

甚至崇祯都不敢把与后金义和拿到明面上说。

朱载坖穿越以来,一直坚持对草原汉化。

朱载坖知道,武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要不然大明和草原也不会敌对200年。

朱载坖既不要大明的天朝主义,也不效仿后金分化,拉拢草原各部。

他要的是民族大融合。

是,他完全可以效仿清朝,在草原推行盟旗制度。

也搞它个几十旗,来打破草原的部落生态,淡化蒙古人的民族概念。

盟旗制度还可以把蒙古贵族和平民分化开来,巩固统治,彻底把蒙古贵族和皇帝绑在一起。

成为利益共同体。

但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因为利益走到一起的团体,也会因利益而相互倒戈。

只要长城内外一直怀着“他们是不可信任的”思想,草原就永远不会安稳下来。

各个大门缓缓打开,朱载坖率领众人,来到了历代帝王牌位前。

中央是三皇五帝的牌位。

左右则是夏禹王,商汤、周武王。

刘邦,刘秀,唐宗宋祖。

以及,元世祖忽必烈。

这是朱元璋亲自选的十六位帝王。

可以看到朱元璋是不搞民族主义的。

事实上,明初时期,朱元璋并不是一味的对草原用武。

他给元顺帝写的信中强调自已承认元朝的正统性。

还强调“华夷无间”,“四海之内,皆为赤子”的思想。

在永乐二年,朱棣在给马哈木的诏书中就劝说道:“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

朱载坖一直以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包容性最强的。

而大明两个世纪都未能真正的同化草原,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抛开时代的局限性,那只能从大明自已的政策中找答案了。

点香,奏乐,说祭词,缅怀把汉那吉等程序过后,朱载坖转过身来,面对所有人。

“孝恭汗遇刺,朕知道有些人惶恐不安!”

“也有些人幸灾乐祸!”

“对这些人,朕想请你们看看,元世祖的画像和排位!”

众人抬起头看过去。

“当年太祖皇帝把元世祖供入此庙,就意味着长城内外是一家!”

“既是一家人,那些幸灾乐祸的,朕是不是可以认为,他们不认同华夷一家之理?”

“而那些惶恐不安的,是否也是如此想的?”

“甚至还有很多人说,朕收复朵颜三卫,右翼三万户,把家属都搬到北京来,是为了控制和威胁草原贵族们!”

虽然朱载坖是有这个考虑,但他是不会承认的。

朕明明是不忍心看着他们在戈壁荒漠受苦好不好?

“朕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