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风寒>武侠修真>穿越古代的风水师> 五十二章、华夏文明五千年,毋庸置疑在连山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五十二章、华夏文明五千年,毋庸置疑在连山(2 / 3)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的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文明和古希腊文明消失之后,唯独中原文明始终没有消失,始终贯穿中原文化,上下贯通五千年。

这期间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文明彻底消失,而古希腊文明发生脱变,逐步发展出今天的西方文明,但这三种文明消失的正是母系氏族文明,脱演出的却是完全摆脱母系氏族文化的父系氏族文明。

西方文化就是完全摆脱母系氏族文化的父系氏族文明,所以西方人使用的太阳历和今天使用的哲学都来自于父系男权文化。

但是,中原文明始终以母系、母权文化顽强的生存在华夏这片热土上,虽经无数次摧残蹂躏,但中原文明始终不改农耕文明的初衷,而以农历的农耕文化形式长期存在下来,并且在《易经》文化的熏陶下,产生出恒古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

这便是今天东西方文化风马牛不相及,是完全不同文化的根源。

其实原因很简单,太阳历和太阴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历法,自然文化也来自两种不同的科学方法。

太阳历以太阳的轨迹为主线,注重在游牧、游猎、海洋等区域生存而形成文化形式,而太阴历以月亮的轨迹为主线,注重在农耕、平原等区域生存而形成文化形式,由于目的不同根因不同,自然世界观和方法之论也必然是不同的。

但是,从当前已知的遗存看,《连山》易应该来源于西方,因为《连山》易也是太阳历。

《周礼·春官》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也就是说连山、归藏和周易同样是六十四卦,但内容和卦序完全不同。

汉桓谭在《新论。正经篇》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这说明《连山》和《归藏》是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因为《连山》是夏人的政治纲领,《归藏》是商人的意识形态。

汉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

这句话肯定了《连山》和《归藏》的内容。

《连山》凡八万言,并非单纯言易,而是表述山川连绵的易象,包括天文、地理、风水、祭祀、鬼神、医疗、商贸和太阳历法等等文化的书籍,从字数看其内容繁多,并且《连山》的八卦图就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的图示。

而《归藏》凡四千三百言主要讲的是农耕、祭祀、收藏、天文、地理、四季和太阴历法等等文化内容,从字数看其内容单一,并且《归藏》的八卦图则是上南下北、左西右东的图示。

这说明《连山》易和《归藏》易是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关键点就是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历法,且夏人的居住地在黄河以西山川连绵以游牧为主的山区,文化代表人物是黄帝和周文王,而商人居住在黄河中下游,是以农耕为主的平原地区,文化代表人物是伏羲和孔子。

还有一个原因很简单,但却是很本质的现象,就是使用太阳历法的人群多数都是一神教的信徒,只信神不信祖宗,信仰根因之地在今天的耶路撒冷,这里是西方宗教的根基之地。

而华夏文明来源于中原文明,使用的是太阴历法,这里的人不信神,却敬畏祖宗,信仰根因之地在九州之地的豫州,也就是今天的驻马店、周口和商丘一带,因为伏羲画卦于蔡河之滨,伏羲是华夏文明的人文鼻祖,是《归藏》易的创始人。

现在可以这样推论,夏朝人用的历法应该是传自西域的太阳历,后经黄帝和周文王之手加以改造,应用在今陇陕一带,这里生存着从西域东进的华夏先民,他们最早生活在陇西高原,或更西的葱岭山脉,主要从事游牧生产。

而《归藏》易产生于今河南东部,河北南部,安徽和江苏北部,以及山东大部这一区域,这里生存的先民是一个叫东夷的民族,其祖先叫颛顼,之后由帝喾和契建立了商邦,商邦也是方国,这一区域是平原地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约公元前1600年,东夷族商汤率部与向东侵略的西夏军决战于鸣条,商汤战胜西夏军,灭夏后建立商朝,而《归藏》易就产生于商邦,就是包武德穿越到的豫州或蔡州一带。

时代发展到商纣王时期,周文王率西部族人发动牧野之战,一举消灭商国,建立了周朝,是他改《连山》和《归藏》而成《周易》,形成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综合为一体的《易经》形式,从此融合成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为一体的中原文化。

由此可见,华夏文明本身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是西部山区文明和东部平原文明交融的结果,而《易经》文化就是最完美体现了两种文明交融的成果,后《周易》又经孔子整合编纂,便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文化成果。

由此可知,汉族是东西部两大民族交融的结果。

现在回看历史,可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