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风寒>玄幻魔法>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39章 史圣司马迁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9章 史圣司马迁(1 / 4)

随着苏晨公布一位位圣人,各朝各代的老百姓无不钦佩万分。

孟子、杜甫、苏轼、关羽、王羲之,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大人物。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称之为圣人并不为过。

此时此刻,来自不同时代的一些人瞬间期待起来。

他们自然也希望榜上有名,成为那名垂千古的圣贤。

他们也相信凭借自己的才华,在自己所处的领域,是有机会成圣流芳百世的。

“公元前145年,西汉时期,司马迁降生在陕西省韩城县。”

“韩城县北边不远的地方有个龙门山,俗话中鲤鱼跳龙门中的龙门就指这个地方。”

“司马迁从小喜欢龙门山,因此常自称是龙门人。”

“那时,后世人们眼中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还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后来,他在位五十多年,司马迁一辈子,就活在他的时代。”

“说起来,这个时代非比寻常。”

“一是富庶,官府仓库里的钱多得用不完,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而米也因为吃不完,而在仓库里发了霉。”

“二是强盛,经历了与匈奴的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大汉已成为世界上头等强盛的国家。”

“三是文明,朝廷鼓励人们蔵书读书,一时学者频出,文化鼎盛。”

“那是個大时代,造就了大国臣民的宽阔胸怀和远大眼光。”

“司马迁生逢其时,正适合立一番丰功伟业。”

“十岁以前,司马迁生活在家乡。”

“他割过草,放过牛,种过田,在山上和小伙伴疯跑过,也在村头听过农民的故事。”

“如果非要说和一般乡下孩子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接受了家传的基础教育。”

“最显著的成果,便是他十岁就可以诵读古文。”

“十岁后,司马迁去了京城。”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当时的太史令,专门负责记录历史事件的史官。”

“耳濡目染,司马迁很早就喜欢历史,也希望自己能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史官。”

“为此,他十年寒窗,刻苦读书,拼命充实自己。”

“随着知识的增多,眼界的开阔,司马迁开始不满足于呆在京城了。”

“二十岁那年,司马迁的父亲给了他一辆马车,让他去各处走走,四处游历一番。”

“从长安出来,司马迁先向东来到江淮一带。”

“在这里,他倾听了陈胜吴广、项羽等人的起义故事,为他们的英雄气魄所感动。”

“继续向南,他一路采访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倾听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抗争。”

“接着北上齐鲁,凭吊孔子的遗迹,看孔子的后人仍然遵照他设定的礼的方式生活。”

“漫长的旅程,艰难的行走,忍饥挨饿。”

“很多时候,陪伴司马迁的只有一匹瘦马,一车竹简,山间的清风,天上的星辰。”

“司马迁坦然接受了,甚至有些兴致勃勃。”

“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去游山玩水。”

“而是借游历完成对历史的探索,为即将开始的伟大事业做准备。”

“就这样,几年的时间,他增长了见识,储备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为以后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史记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评价,不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更因为司马迁在写史过程中的高尚情操。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梳理了从轩辕黄帝到西汉时代的历史发展脉络,更巧妙地穿插了众多的人物传记、国家的兴衰历程和历史事件。

司马迁精心设计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篇章结构,构建出了一个既宏大又细致的历史体系。

这样的布局,使后人既能把握历史的整体架构,又能深入到历史的每一个角落,去体会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物和事件。

正如司马迁自己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样的追求,使得史记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深刻反映人与历史关系的哲学巨著。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更是出于对历史的热爱。

以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视野,将中国古代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这部巨著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笔下,不仅有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更有平民百姓的生活图景。

不仅有朝代更替的宏大叙事,更有文化思想的细腻描绘。

史记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司马迁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世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