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风寒>游戏竞技>风流大宋> 第125章 算计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5章 算计(2 / 3)

,而是因为他去年年底刚随父亲郭知章回京,这才有机会进入国子监,暂时还没有参加过升舍考试。

因为郭小娘家里的这个京城伯父的情况,张徕是早有所闻,此番入京之前,也是知道了郭小娘来京暂居其伯父家的消息,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可以联系。毕竟,工部侍郎家的大门不是那么好敲的。

在得知了郭洵的身份之后,张徕便刻意地结交。基于郭知章的政治立场,他在郭洵面前,将自己装扮成了一名刻苦攻读、又心向新法的有志士子,两人也迅速结为了好友。

直到有一次,郭洵无意中提及来自己家暂居的表妹郭小娘时,张徕才故作惊讶,说自己不仅也是来自高邮,并且还是与其从小相识的街坊邻居。

而在郭洵提到秦刚时,张徕也故作大度地说自己与其曾是同窗好友,只是最后知道秦刚却倾向于旧党,而于无奈之下敬而远之。

相对单纯的郭洵,哪里懂得张徕的这些套路。

起初仅仅只是因为对秦刚赛诗会上的作品而产生的一点好感,很快就被张徕的明褒暗贬给抛在了脑后。进而还会在张徕面前抱怨,自己堂妹怎么会看上了这样一个没什么背景而且更没有前途的旧党士子,甚至还透露了自己父亲并不是非常满意秦刚的重要信息。

张徕在高阳楼的答谢酒宴办得非常成功,不仅非常周到地感谢了他在京期间结识的众人,同时也恰到好处地为自己的这次离京赴任拓展了一下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最后也一如计划的那样,把郭洵留到了最后。

“原之兄。”郭洵亲热地称呼着张徕的表字,“料想不出多少天,你就要离京去安远县上任啦,有道是天下无不散之宴,只是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聚。”

“至诚兄在京城哪里还缺得了朋友。”至诚是郭洵的表字,张徕今天留他到最后,是有着自己的特别打算,“倒是张徕自己,初次为官,虽然读得满腹的文章。但想来这安民治事,更须小心谨慎,轻视不得。所以我这心啊,忐忑得很呐!”

“嗐!这有何难?”郭洵心思简单,果然一下子就掉入了张徕精心设计的话套,张口就说,“我家大人回京之前就是虔州知州,你是新科进士,安远县主簿,我帮你递个帖子,你到我家拜访一下,听听我家大人的嘱咐,一定对你大有帮助。”

“真的?此事可成?”张徕按捺住内心欢喜,故作惊喜地反问。

“包在我身上,你现在就写拜帖吧!”

果真,郭知章在看了儿子拿回家的拜帖,并没有责怪他在外面胡乱结交。毕竟对方也是新科的三甲进士,又是前往安远县上任的官员,让他一眼便瞧着亲切。这样的拜帖,既然能通过自己儿子的关系,直接递到了跟前来,也不宜拒见,于是便随口应允了。

一见面,风度翩翩的张徕很得郭知章的好感,随口问了他在这次考试中的答卷情况,张徕提前做好的功课果然没有白费,恭敬地讲述了一番“严格铨法,鼓励谏员,通行募役,力拒党营”等等的观点想法,听得郭知章连连点头,赞叹年轻人眼光高远,未来大有可为。

在谈及张徕即将要去上任的安远县情况时,郭侍郎便谈起自己在虔州的治政理念以及管理心得。张徕便作倾心学习之状,一眼不眨、一字不漏地认真聆听,不时也会插上一两句自己的理解与奉承之语,更是颇得郭知章的欢喜。

陪在一旁的郭洵也是心思简单地为张徕能够获得自己父亲的青睐而甚为得意。

最后,郭知章开口问道:“贤侄是计划几日前后去安远上任啊?”

“回禀郭侍郎。”张徕恭敬地回答,“去往安远与下官回家乡高邮的方向大致重合。所以,也是应了家中父母之请,准备先行回乡数日,再转而去上任。”

“进士在身,衣锦还乡,还是要的。”郭知章点点头道,突然想到了一点什么,转头问郭洵,“洵哥你去问问你堂妹,她好像也是想着最近几天就回高邮去。如果时间凑得巧的话,不如你送她回家,正好也能与张贤侄一道作个伴。”

郭洵倒是喜形于色地说道:“大人提醒得对,原之兄带有官诰上路,一路自然会有地方照应,沿途也会安全得许多,我带上堂妹同行,那是沾了光啊,我待会儿就去说,还是同行的好。”

张徕起身道:“下官自当从命。”

“你与洵哥熟识,又是小娘的同乡。老夫都已经叫你贤侄了,就不要下官下官地自称了。以后回京办事述职,得空可来坐坐。”这算是郭知章给了张徕最大的肯定了。

看着对面挤眉弄眼的郭洵,张徕狠狠地按捺住心头的激动,却也只能在脸上保持着镇定自若回道:“小侄谢世伯抬举。”

张徕走后,郭洵兴冲冲地跑去找郭小娘。

其实,郭洵在听说了秦刚拒诏受官的消息后,是相当不以为然的。

首先他不认同这种视自己的仕途前程于无物的观点,其次更觉得在秦观是目前朝廷已明确认定为旧党骨干的情况下,秦刚做出这种个人英雄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