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风寒>历史军事>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403章 进击的车神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3章 进击的车神(2 / 3)

边分出一点精力去观察着官家的神态。

说到他郁郁不得志,他满脸洒脱。

说到他妹夫被冤事,他大义凛然。

说到他亲子受驱逐,他差点眼含热泪。

…一手炮制的《金匮之盟》…

赵普:“啊?”

“官家这定是…”

眼看着官家脸上的冷然之色,赵普说不出话来了。

有赵光义珠玉在前,赵普也相当干脆,顿首道:

“臣惭不敢言也。”

虽不知道这《金匮之盟》是什么东西,但厅内几人却都能隐隐约约猜到。

赵光义更是顾不上自身处境,幸灾乐祸的笑了两声。

牵涉到赵普的还能是什么事?难怪前面说禁止百姓私自跳大神呢,原来正主就在眼前。

当初后周仍存时,汴梁城中传唱的“点检做天子”,不就是眼前的赵普一手炮制的嘛?

那这《金匮之盟》的内容也可想而知了。

不过无论如何赵普终归是赵匡亲自重新拉回来的,并且这一年来也确确实实在剪除弟弟羽翼上出了功夫,而且这其中说到的赵普困境也确实算被逼无奈。

因而此时的赵宋官家不耐烦的用玉斧敲了敲扶手,道:

“驴车皇帝,有何好颜?”

赵光义此时颇为洒脱,干脆也不起身而是将椅子拖过来靠着,半倚躺在地板上。

此时听闻兄长的叱骂也没多少惧意,反唇道:

“兄长若能早些立了德昭,臣弟也不至于成了高粱河皇帝。”

他并不知晓后世所说的何意,于是干脆将其胡乱拼在一起。

赵匡瞧着弟弟鼻血污了胸前衣服,也干脆懒得再动手,直接如当初领军时斥军士一般道:

“汝这腌臜鳖虫连个囫囵脊梁也无,配为人君?!”

“如何不能?”赵光义脸涨通红反驳。

赵匡一脸不屑:

“武不成,徒遭后人成了昏君,去与奴才做奴才!”

说罢也不再看弟弟,省去烦心事。

一旁的赵普再次感觉自己在这里分外多余,本想在官家面前诉诉苦夸夸功的心思也随着最后的消息烟消云散。

最终也只能在心中暗叹一声:

何其苦也?

李世民捏了捏眉心,嘟囔了一句:

“竟这般复杂?”

本想说点什么,但想想这宋承唐,所历的便是唐末乱世,于是最终也还是不说什么了。

一直沉默的长孙无忌倒是想起一件事:

“那后世既可鉴骨而知死于何病,那便将那赵大起棺验骨,则此谜虽不至于立解,但应当也能多知不些许情况。”

他如今没事儿在家就遍揽前朝律例,最为羡慕者便是后世那根据曹操尸骨鉴定其死因的手段,毕竟就他所见来说,死无对证这件事并不罕见,也是不少案件办理停滞的原因。

魏征点头,房玄龄摇头,杜如晦直接出言点破道:

“这赵大所葬何处吾等不知,但想来距汴梁应当不远。”

“北宋亡国,京都失陷,帝陵…”

于是长孙无忌也只能叹息一声,如果可以他还真想知道这手段能力。

不过他也忽然想到,自己被流岭南,随后被侄儿追令赐缢,尸骨恐怕亦无处寻了。

而听闻这赵大很可能被掘坟了,李世民当即便想要前趋至光幕前,随即就被眼疾手快的长孙皇后哭笑不得的拉住袖子:

“二郎不可为此无稽之事。”

小名都被叫了出来,于是李世民也只能放弃,但还是解释了一下:

“朕乃仁义君子,不过是欲令这赵大明仇而不忘也。”

这个说法很有说服力,甘露殿没一个赞同的。

说到宋太宗,首先需要肯定的是,他在宋朝文治这方面确实开了个好头。

因为时时勤读书,旁人劝他少看些以避免伤神,赵二回复称只要打开书本看两眼就总比不看要强,留下了“开卷有益”的典故。

993年,川峡地区爆发王小波、李顺起义,拉开了北宋王朝连绵不绝的农民起义序幕,这次起义对当时已经连战连败转入守势的北宋朝廷不啻于雪上加霜,赵二也因此多施仁举以收人心。

当年冬天,赵二下诏赐汴梁老人丝帛,年过百岁者加涂金带,随后又下诏赐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以过冬,就此留下了雪中送炭的典故。

虽然无论如何也算是做了件好事儿,但这烂摊子追根溯源反而跟赵二也脱不开关系。

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紧邻的朝代,宋朝有些地方确实很类唐朝。

比如赵匡相当勤俭,不喜奢华,跟二凤有点类似,都攒了一些家底。

然后摊上的继任者呢,别的不说,花钱那是个顶个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