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风寒>历史军事>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377章 最好吃的朋友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77章 最好吃的朋友(2 / 2)

效处理生活垃圾的额外选项。

比如《墨子》当中记载,“城上…五十步一厕,与下同圂。”

其中的圂就是猪圈的意思,具体结构是什么样子就不多展开,稍微想象一下就知道。

从这个作用上来说倒是可以解释,为什么宋代之前的权贵皆不喜猪肉。

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古代缺乏靠谱的肥料,很长一段时间里,猪粪都是最简单易得的原始农肥。

建国初期曾有一句话说是“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其中对于猪的作用与古人可称是异曲同工。

那么猪的功能性改变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毫无疑问是宋朝,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从宋代出现东坡肉(红烧肉)开始。

从汉代起就有的猪仔阉割手段在宋朝得到了发展,初步解决了猪肉的腥臊的问题。

而在南北朝时期,先人们也开始初步尝试解决猪长不肥的问题。

“麻盐肥豚冢”便是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给猪吃麻子育肥,吃盐助消化。

而宋代铁锅开始大量出现之后,红烧肉这个做法也给猪肉打上了美味的标签。

至此,猪在人类社会扮演的角色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直到了明代,“圈干食饱”和“少添勤喂”这两个育猪准则被正式确立。

至此,猪成了人类最好吃的朋友。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