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风寒>历史军事>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13章 颜杲卿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3章 颜杲卿(2 / 3)

山那里由他处置,以示信任。

颜真卿并不气馁,到了平原郡之后呢,一方面泛舟游湖,喝酒猜拳,让安禄山麻痹大意,以免真的被一刀砍了。

一方面悄然积蓄粮草,修缮城池,广结义士,招抚豪强,为安禄山的叛乱做准备。

安禄山造反之后,在常山留下了李钦凑与高邈两人率五千兵马坐镇后方。

常山太守颜杲卿曲意逢迎李钦凑,将其灌醉后斩杀,随后以李钦凑名义邀请高邈,将其活捉,此时又恰逢安禄山亲信何千年从洛阳回来送信,也被颜杲卿活捉。

此时常山郡已然光复,颜杲卿决定派儿子颜泉明押送高邈何千年两人,并携带李钦凑的脑袋前往长安报捷。

只是这件事出了意外,颜杲卿起兵时的助手张通幽声泪俱下,求颜杲卿同意让他一起去长安献俘。

张通幽的理由很简单:他的哥哥张通儒追随了安禄山,叛军要是败了,他们一家老小都要被噶,颜杲卿自无不允。

颜泉明于是带着张通幽一起上路,不过此时北下之路都是叛军,一行人只能绕道河东去长安。

太原府尹王承业热情接待了颜泉明,然后详细询问了河西的情况,并主动表示:

此去长安路途遥远,且河西战况危急,不如由我替你去长安表功,岂不美哉?

颜泉明挂怀父亲,于是略微思考就同意了,直接打道回府。

王承业当场杀了何千年和高邈,并洋洋洒洒写了一封奏章,将河北乱局,颜真卿坚守,常山郡光复等等都写了进去。

只是有一点不同,他将颜杲卿的名字抹去,替换成了自己的名字,并在其中力陈张通幽之功。

最终王承业从太原府尹升迁羽林大将军,张通幽留长安为官。

所以这时候送到安禄山手里的就是两到消息:

颜杲卿起义,光复了常山郡;颜真卿起义,杀了段子光。

暴怒的安禄山命史思明回河北“平叛”,自己则继续在潼关下发呆。

史思明选择的第一个打击目标就是颜杲卿,而颜杲卿则是第一时间向附近的王承业求援。

王承业吞了颜杲卿的功劳,自是巴不得颜杲卿死。

因此颜杲卿守城八日,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时也没见到王承业的援军。

常山失陷,颜杲卿以及一家老小都被送到洛阳听候安禄山发落。】

李世民已经不再为玄宗动怒。

但此刻却因为一个太原府尹有点破防:

“大唐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这王承业,当剐!”

平淡的口气说出了冷冰冰的话,足以说明李世民心情的败坏程度。

魏征也看不下去了:

“短视之辈皆顾私利,忠臣泣血报国多艰!”

“与之相比,朝中如杨国忠之辈,皆面目可憎!”

李世民在心里点了个赞,这魏征不骂自己的时候,看起来就显得面目和善多了。

长孙无忌则是打算给陛下找点舒心的,他盯着光幕旁的地图寻思了一下,分析道:

“河北之地一马平川,难抵叛军。”

“然颜真卿所在之平原郡,临湖临海,骑兵不得用,且其有远见,早有准备,应不会被克。”

侯君集也加入进来,用手比了一条线道:

“等叛军力竭,集可战之兵,攻……魏州!”

“魏州北通河北,南连河南,乃是叛军紧要之地。”

长孙无忌也同意,唯一有点担忧的就是:

“能如此顺利乎?”

李世民硬邦邦道:

“河北多蹂躏,河东有重兵,潼关难进,东南应无节度使重镇。”

“故叛军定南下劫掠。”

对于胡兵的德性李世民简直不要太了解,有利则趋之如狼,攻坚则畏之如虎。

与其潼关

这是李世民的判断。

“如此…长孙无忌顿了下:

“若能攻取魏州,与潼关夹击……”

“潼关必破!”李世民话语中满是笃定确信。

长孙无忌精神错乱了一下,对上了陛下的眼神:没有笑意,没有怒意,只有对于玄宗的相信。

于是长孙无忌也沉默了下去。

李靖用手比量着地图,摇摇头有点可惜:

“玄宗不应逃成都的,应顺势入陇右,集陇右安西可战之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